现在他刚刚即位,需要的是文人的支持,这么做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还大肆鼓励举荐,成了科举之外,一条十分重要的晋升渠道,这跟他年号建文甚是相符。
除此之外,朱允炆还大肆平反,虽然那些他爷爷搞出来的大案不能动,毕竟他爷爷还尸骨未寒。但是一些被牵连的小官,却有许多得到了平反,好多都重新入朝为官,自然是对朱允炆感恩戴德。
于是朱允炆等级才几个月的时间,朝廷就已经焕然一新,看上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胡烨却看出来其中的暗流涌动。
因为处理完朝中的事务,眼光就会放到外面,除了大量朝各地派遣朝中官员之外,还实行新政,减免江浙一带的税赋。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允炆所有的新政都实施了,到现在朝廷都还是高速的运转着,当然,中心就是朱允炆。
然而朱允炆心中的担心,还远远没有解决,最明显的就是还在外地的藩王,这几个月来,搞了一系列的新政,将全国所有的目光都吸引到这上面来了,也就没有多少人关心朱允炆登基对于藩王的影响了,毕竟那些藩王的子嗣已经全被送回去了。
七月的第一天,朱允炆照常将几个心腹召集到了奉天殿,这是他爷爷议事的地方,他也喜欢在这个地方。
胡烨自然也被朱允炆叫了去,而且是不去不行的那种。
其实前面几个月朱允炆的新政,胡烨都没有参与制定,朱允炆也没有要求胡烨去,但是这次商议的事情不一样,朱允炆认为胡烨必须在这件事情上表态。
胡烨搬起脚趾头想都知道朱允炆叫自己去干什么,他很不想去,但是谁叫别人是皇帝呢?
来到奉天殿,胡烨见到了几个陌生的面孔,经过方孝孺的介绍才知道,这两个人就是朱允炆最近才提拔的人才,吏部尚书张纯和茹瑺,还有刑部尚书暴昭。
张纯的名字还正常,但是这茹瑺的名字太怪,最主要的是跟他的面孔很不相符,一点也不如常,虎背熊腰,五大三粗,这是胡烨的第一印象。
至于暴昭,这个名字就更怪了,听上去很像是一个暴躁的大力士,但是看上去却是一个文弱书生。但是胡烨不敢小视这货,能够当上刑部尚书的,没有一个是吃素的,毕竟刑部面对的可不是普通人,没一点本事可镇不下来。
他们几个人也都听说过胡烨的名头,早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对胡烨颇有影响,现在看到是一个小娃娃,也就不甚关心了。
“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商议。”朱允炆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便准备开始议事。
“皇上,微臣内急!”
胡烨不想掺和这件事,作势就要开溜。
“憋着!”
朱允炆虽然没有他爷爷那么精明,但是胡烨的这点小算盘连素不相识的暴昭都瞒不过去,如何能瞒得过他的眼睛。
胡烨见逃不过去,也就不逃了,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
本来咱是要履行朱元璋给咱最后的要求,你却不要我履行,那就算了。
“这几个月来的新政,想必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什么要说的么?”朱允炆开口说道。
“皇上英明,新政实施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尽忠职守,乃是盛世之象。”
朱允炆刚说完,张纯立刻就站出来回答。
胡烨以为自己是一个很会拍马屁的人,但是现在才发现,自己拍马屁那点功夫,跟着张纯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盛世之象?
这就叫盛世之象了?你难道看不见山东还有饿死的人么?没见昨年山东河南之地,还得要从江南运粮过去么?
胡烨觉得这不是在拍马屁,这是脸皮厚道一定境界了啊。
他就不明白了,难道朱允炆就不知道这张纯这么会拍马屁?还把他升任吏部尚书?
但是朱允炆貌似很享受这样的恭维,笑了笑之后便说道,“朕登基以来,殚精竭虑,无时无刻不为天下着想,实施新政,使民得以安生,让官得以宽心,让商得以乐业,确实是利天下之事。”
胡烨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心道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朱允炆坐在皇位上才几个月,整个人都变了,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了,一点也不像之前胡烨认识的那个朱允炆了。
“朕的这些新政广得民心,但是却在一些地方受到了阻碍,想要继续施展却有些麻烦。”朱允炆喃喃的说了一句,然后突然问胡烨,“胡烨,你说朕是停止实行新政呢,还是强制执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