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网 > 泱泱大唐 > 第五章 这是什么意思

第五章 这是什么意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恪不来『骚』扰,王易也落了个安心,除了去军中履行一下自己的职,做一些其他需要做的事外,大部时间都呆在府内陪着几位似他女儿般的妻子,当然也时常带她们出去玩。

长乐公主婚后一直不情愿到公主府中居住,喜欢与王易和长孙凌、苏燕一道住在王易先前的府中,人多热闹,也随意,只是偶尔『逼』着王易随她去公主府中小住一两天,王易也满足了她的要求。

王易“恩威并施”的计策还是取得了效果,再加上小子『吟』这个“粘合剂”在那里,除了王易刚大婚后那一段时间几女间还有点暗暗的较劲与敌对外,几个月过去了,王易这几位妻妾间相处得也挺融洽了,没有明争暗斗,至少在王易面前,表面上她们都如姐妹一般,亲密无间了,甚至都会当着其他人的面,和王易表示亲热,还有好多次,三个女人同仇敌忾共同对付王易,这让王易放心不少。他也希望,真实的内心里,她们几人间也能如姐妹们相处,他不希望家庭内部起纷争。

王易的大哥王昂也时常带着妻子岑若然一道过府来玩,成婚后一直还没怀上身子的岑若然,非常喜欢抱着小子『吟』逗乐,喜欢孩子是女人的天『性』,一大群女人因为有王子『吟』这个可爱的小丫头,相处的挺好的,包括随嫁过来的几名侍女。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炎热的夏天就过去了,产后恢复不错的苏燕早就可以和王易同房了,不过王易只是在极少的几天,陪着苏燕一道睡,其他日子,都是回到长乐公主或者长孙凌身边睡的,这是作为妾室的悲哀,王易至少在现在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不让长乐公主和长孙凌有意见。

不过王易这段时间“专宠”苏燕的举动还是惹得长乐公主和长孙凌心里发酸了,只是在王易甜言蜜语的“哄骗下”,不敢表『露』出来而已。

王易还是拒绝了长孙凌当日曾经提议过的让几名随嫁过来的侍女来临时充当“角『色』”,与这几名侍女没什么感情,即使要将她们收入房中,也要过些时候,熟悉了再说,至少是在与长乐公主圆房后,不然这个与他后世女儿差不多年岁的小妻子,吃醋都要吃到酸中毒了。

十月初,天气转凉的时候,长孙凌也生产了,与苏燕一般,同样生下了白白胖胖的女儿。这让长孙凌大为失望,对自己也是很恼怒,原本她以为先于长乐公主前怀孕,一定可以早于长乐公主为王易生个儿子出来的,那样他在府中就可以很骄傲了,但如今生出来却是个女儿,让她非常失望。

母以子贵,作为妻子的也不例外,第一胎为王易生了个女儿,长孙凌觉得满心的委屈,在王易面前都有点失去了底气,再加上这个女儿是未婚就先育的,让她满是不是滋味。

但王易却一点不介意,在这个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多多益善,反正以后这些妻妾都可以再生多胎,他不担心没有儿子。

王易很有兴致地为长孙凌所生的这个漂亮女儿取了个“王子矜”的名,与苏燕所生的王子『吟』一样,他都非常喜爱,看到王易不介意,长孙凌的心里才好受了一些。

看到长孙凌生了一女儿,原本很郁闷的长乐公主心里也好受了一些。

王子矜满月后,天已经很冷了,一年又将近。

贞观六年,虽然不能说与贞观四年、五年一样风调雨顺,但同样没有大的灾害,因为各项基地建议及水利设施进一步修缮完成,再加上新垦的耕地数量在增加,复种技术全面推广开来,占城稻在更多的地方种植,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注定是个丰收之年。

十二月中,大朝会日,长安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的降雪,天气非常寒冷,但上朝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因为天气的寒冷而抱怨,他们在悄声议论中都满是兴奋,他们知道,在这个朝会上,皇帝一定会再次宣布天下丰收的盛况,对于这些一年来为朝事忙碌的大臣们来说,天下丰收了,他们就有非常大的成就感。

果不其然,在朝会刚开始后,脸上有掩饰不住兴奋的李世民,亲自宣布了贞观六年的收成情况。

贞观六年与贞观五年相比较,粮食总产量虽然没有成倍地增长,但据民部统计完成的数据显示,贞观六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贞观五年增长了五成,赋税也是增加了四成,这个数据虽然没有贞观五年末大朝会时候宣布数据那般让朝臣惊疑,但同样让百官惊喜不已。

不再有人置疑这个数据够不够准备,因为从长安的米价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了天下粮食的丰收,上好的大米,只要二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自贞观四年起,长安的米价就从未超过十文钱一斗,其他的粮食价格,也与米价差不多的水平,这是天下粮食极其丰收,才会出现的情景。

李世民在殿上唾沫横飞地讲述着贞观六年取得的成就,粮食和赋税的数据他重复了好几遍,甚至以故作的样子在感慨又要在各地修建不少的粮仓了。接着又说了各地的一些基础建设数据,包括新修了多少道路,疏浚了多少河道、湖泊,新垦了多少田地,大唐境内人口增长了多少,新置了多少州县,又有多少胡人部落来归附等等诸多让朝臣们听着热血沸腾的数据,在听到这些让人心中加速的数据后,满殿的朝臣们都是止不住的喜悦,而那些旁听的外蕃使节们则是目瞪口呆。

大唐日益繁荣强大,这些使节所代表的向大唐请附的部落或者小国,再也没有可能脱离大唐的统治了,他们和他们身后的族人,唯有一直听服于大唐的份了。

接着李世民又宣布了一些经过朝议,准备在来年实施的新政。

出乎王易的意外,他向李世民提出延迟宵禁,以至再过一些时候取消宵禁的提议也被李世民采纳并在这次朝会上宣布了,从明年上元节后,长安城内的宵禁从亥时正开始,到寅时末结束,足足比原来的宵禁时间缩短了三个时辰左右,而且全国各地其他城市也是照此实行,这让许多不知情的大臣们吃惊,也马上有大臣站出来反对此议,但李世民一概不受。

接着李世民又宣布,为了方便行商者做生意,长安的东西市,开闭市时间也做出了改动,开市时间改为早上辰时正,收市时间则到了晚上戌时正,比原先营业时间延长了一倍左右,并计划在长安城南设立南市,以更方便行商者进行商业贸易。

除了全国其他城市的市坊开市时间遵照长安东、西市实行外,朝廷还颁布诏令,责令各级官府采取必要的手段,为农闲时百姓外出做生意提供方便。

除了这些王易涉足提请的新策开始实施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是另外人包括马周等人提议的朝政也将在新的一年内实施,包括征税办法的改革,户籍的管理等等。

天下粮食一年比一年丰产,赋税收入连年以高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增长,诸夷臣服,每年来请附的部落络绎不绝,前来长安朝贡的使者更是一拔接着一拔,相比较几年前天下的凋零情景,几乎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照如此情景下去,大唐肯定会一年比一年繁盛。

百姓安居乐业,犯事之人极少,偷盗之事几近绝迹,贞观六年判死刑的更是降到了二十五名,民间真的可以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在今日朝会过后,王易不由的大发感慨,大唐建国到现在不过十多年,但天下的繁盛程度已经不比历史上记载的一些繁盛时代差,也比原来历史记载的贞观盛世还要繁盛了,可以说,让人非常骄傲的盛世大唐已经来临。

这其中有他做出的巨大贡献,王易非常的自傲,正是因为他这个穿越人的到来,在逐步改变着历史,并会让大唐朝着更好的方向行进。

对于李世民和朝中那些主政的大臣来说,天下间已经暂时没有多少让他们烦忧的事了。

唯一让李世民有点烦恼的,那就是位于青海的吐谷浑,时不时地派兵侵扰多大唐边关,兰州、鄯州、凉州、河州一带时常出现吐谷浑的人马,侵扰的规模不大,最多只有几千人,这些吐谷浑兵并不是以攻城掠地为目的的,他们主要是为了抢掠财物,而且是抢了东西就走…

李世民已经在悄悄地召集诸臣,商讨征伐吐谷浑的事宜了…

(第三卷终,敬请关注第四卷《泱泱大唐》)

第一章大灾的贞观七年

贞观七年在一场瑞雪及喜庆的爆竹声中来临。

因为连年的丰收,年关来到,基本上再没什么人要为年节时候没东西吃,吃不上好东西而犯愁了,可以说,上至君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喜笑颜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王易的府中,也是一片热闹的景『色』。在过去的一年内,王易娶了两妻子,添了两个女儿,又得了皇帝数不清的赏赐,虽然说妻妾们没有为他生一个儿子让人有点遗憾,但一年内如此多的喜事临门还是很罕见的,当然要热闹庆贺一番才行。

新进门的正妻长乐公主吩咐管家王复在除夕时候给府上每人分发了丰厚的红包,作为王易平妻,又晋级当了母亲的长孙凌,则自己出钱给府上每个人都置了两套新的衣裳。同样当了母亲的苏燕,原本也想拿出自己的体已钱,表示一下,但被王易劝阻了。

主人的喜悦,下人们也分享到了,府上所有的人,个个都是喜气洋洋的。

几位妻妾平安相处,还有这般心意表示,王易当然非常高兴。还有一件很让他高兴的事,那就是在上一年末的时候,他通过长孙凌的张罗,为府中的管家王复寻了一个出身还不错的妻子,那是长孙凌的远房亲戚,窦姓家族的成员,家道中等,与王复的身份还算相配。

王易这般关心他的事,王复当然感激涕零,再加上新进门的长乐公主还有长孙凌,对他这个舍弃自己前程,甘愿为王易管事的人非常尊敬,更让王复觉得他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因为除夕前后几天都是下雪,过年几天差不多都是冰天雪地,王易除了去走访一些必要的亲戚外,其他大部时间都窝在府中陪着妻儿们。他也在年前闲着无事的时候,呆在书房时挥毫泼墨。

一种以前没有出现过形似桃符的叫“春联”的东西,被他鼓捣出来,贴在府上的大门两侧,上拟几打言词简练但喻意喜庆的巧句。这一出现的新事物,在被有心人看到后,很快就被人效仿了,一时间长安城内许多达官贵人府门外,甚至平民百姓家门口,都贴上了这种叫“春联”的喜庆东西!

红『色』是吉祥『色』,满城的火红让这个年更加的喜庆。

因为连年的丰足,朝廷为示庆贺,上元节时候在长安城内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灯会,并且破天荒的连续五天,王易也在灯会开始后,带着妻女及王昙等人,去灯市里看热闹。

为让长安城的百姓能更热闹、方便地过年,自贞观七年元日开始,每天晚上的宵禁时间都延迟了,这个新年长安城内的热闹景象,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特别是上元节几天放夜,城内的嬉闹声响彻半城,许多人在大街上通宵达旦地玩乐。

上元节过后,全国各地的城市,宵禁时间都推迟了,城市内居住的百姓夜间玩乐时间更多了。

盛世盛景,百姓安乐,君王也高兴,当然也马上有人站出来,狠狠地拍皇帝马屁了。

正月末,大朝会日。

此前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彟等诸多朝臣以天下大安,盛世已临等理由上表请求皇帝到泰山封禅,但被李世民所拒,今日又有人站出来提相似的议,在朝会刚开始时,特进、赵郡王李孝恭第一个站出来,请求皇帝封禅泰山。

李孝恭一提议,马上就有众多的大臣站出来,以如今天下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定,文治武功取得了鼎盛,理应将这般盛事通过封禅的方式诏告天下。

看着黑压压站出来请求的一大群大臣,满是得意的李世民有点嘴都笑得合不拢的样子,但还是推辞,“众位爱卿皆以为封禅乃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大安,百姓安居乐业,四夷臣服,虽不封禅,又有何关系?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矣?且事天扫地而祭,在宫中即可,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但李世民这话却马上遭到李孝恭的反驳,“陛下,臣以为不然,天下连年丰收,此是天地幸然之故,必当要以封福音祭祀的形式告慰天地,威服四夷,因此臣等恳请陛下,封禅泰山!”

其他站出来请命的大臣都随李孝恭行礼请命,见如此场景,李世民神情有点犹豫了。

就在这时,秘书监魏征站了出来,大声奏道:“陛下,臣反对陛下到泰山行封禅之礼…”

在李孝恭等请命封禅的大臣惊异之中,魏征款款而道:“陛下,如今天下虽然大安,四夷臣服,然今承隋末大『乱』,户口未复,仓廪尚不够充盈,若陛下决定东行封禅,那车驾出巡之时,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所费颇巨。且陛下封禅,万国来使咸集,远夷君长,皆有扈从,如今我大唐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凋零之像尚未除,此乃将我大唐之虚弱,呈示在戎狄人眼前…况且这些胡夷来使,需要的赏赐供给无数;为陛下车驾出行便利,需要运用无数的民工修筑道路,徒增百姓之劳苦。封禅之举,实是只崇虚名而受实害,臣觉得陛下万不可行封禅之举的”

魏征此语,让兴致勃勃的李世民顿然间觉得无趣了,而在魏征之后,御只大夫温彦博也马上站出来附议,表示在我大唐刚刚开始丰足之时,不可行封禅之劳民之举,这更让李世民扫兴,“魏爱卿、温爱卿言之有理,如今我大唐刚刚开始富足,我们万不可得意忘形,需要时刻不忘记贞观初年时候天下遭灾的惨状,或许今年,老天爷就不会如前两年这般善待我们了,灾祸无情,随时都会来,朕要带头勤俭节约,多为百姓谋利,封禅之举,朕没作考虑,诸卿不得再提!”

不论李世民真心还是假意,他这般说后,赞成皇帝去泰山封禅的大臣也不敢再言语了。

李世民在这次朝会上的警言果然得到了应验,贞观七年的春天,非常的寒冷,正月过后,连续的寒『潮』来袭,二月间,都下了好几场雪,原本应该暖和的清明时节,都是冻得人发抖。

三月间,天气转暖后,河南、河北一带连续的暴雨,黄河数处决堤,许多州县被淹,灾民无数,闻报后的李世民忧心忡忡,严令各级官府,赈救灾民,并派出了以特进李孝恭为首的朝廷赈灾团,赴河南、河北一带指导救灾。

所幸李孝恭行事果断,再加上其在朝中巨大的影响力,在他的带领下,河南、河北数州的百姓群起抗洪,终于将决口一个多月的黄河大堤堵上了。

这几年天下丰产,各地官仓存粮非常多,再加上朝廷的严令,各级官府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安置灾民,家园被洪水冲毁的百姓,都有了住的地方,也有了吃的东西。

就在李世民及诸臣稍稍松了口气的时候,夏天来临,山东、河南一带再连降暴雨,河堤决裂无数,许多州县一片汪洋,数不清的良田和房屋被冲被淹,受灾面积和人口远比两个月前更甚,一些地方是连续的遭灾,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不得不再集中力量,赈救灾民。

数不清的车架,运载着赈灾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往北方运输。

就在北方的灾情还未完全消除之时,南方的梅雨季节又来临,给北方带来巨大灾害的雨带转移到南方后,倾盆的大雨,给富饶的江南大地也带去了灾难。

梅雨季节从五月中开始后,持续了近一个月,集中『性』的大暴雨连续地下,江淮诸州,湖、杭、嘉、婺、越、江、饶、衢、岳、洪、鄂等这几年逐渐成为大唐主要粮仓的江南地几近成泽国,长江数处决堤,长江沿岸的几大湖,全部漫堤,其他大小河流也是相似的情景,这一带几乎所有春种作物全部被泡在水里,将成熟差不多再过半来个月就可以收割的早稻,也在洪水不见了踪影,在洪水退去后,全部倒伏,并长芽、腐烂。

消息传来,让李世民极度的震惊,也让参加朝会的大臣们惊愕不已,所有人都知道,差不多半个江南道的早稻粮食,几近绝收了。

这几年江南一带极其丰富的粮食产量构筑了大唐丰收的盛况,大部的大臣都清楚,如今受灾的江南诸州,损失的一季粮食产量,甚至超过北方一个道的全年粮食产量,那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再加上北方河南、河北两道连续的遭灾,今年的粮食总产量,根本不要想超越去年,即使与去年扯平都是不可能的了,如今洪灾还在持续,谁也不知道,损失会是几何,还有,晚稻有没有机会播种。

大唐近四分之一的天下遭水灾,且是最富庶的地方,无数的百姓生命和家园被洪水吞噬,损失的财物无以计量,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抗洪中去,再也没有人敢提封禅之事了,而原本曾有过提议的针对吐谷浑的战事,也被搁置了!

但贞观七年的灾难却还未平歇,在南方洪水过后,连续的干旱,北方与南方同遭大旱,大旱持续时候,河南、河北一带更遭蝗灾,似雨点般从天而降的蝗虫吞噬着好不容易长大的田间作物,连长安一带都遭遇了蝗灾,王易的府中,还有太极殿中,都有蝗虫飞进来,啃食花木的叶子。

北方从春末夏初的水灾连夏天的旱灾,再加上近秋天时候的蝗灾,许多州县一年近乎绝收,数十万失去家中粮食的百姓需要官府的救济才能过日子。

万幸的是,南方在梅雨季节后,虽然遭遇了旱灾,但梅雨时节积蓄的大量雨水,通过修筑的水利设施流入播种了秋粮的农家田地间,让无数的百姓在绝望中看到了一点希望…

第二章这是趁火打劫

(感谢大柱辉书友的两张月票,这个月的月票少的太可怜了

太极宫武德殿内,已经很久未开颜过的李世民紧锁着眉头,叹了口气对坐在他身边的王易感慨道:“贤婿,你说,若我大唐连续几年这般遭灾,那如何是好?刚刚出现的繁荣,又成为过眼云烟,唉,朕在担忧,今年这般灾情,百姓还能安居乐业吗?”

“陛下,天灾无法避免,那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但我们可以做的,却是可以将灾害所带的损失降到最低,”王易瞅了两眼眉眼紧锁的李世民,小声地说道:“陛下,今年内天下这般遭灾,但朝廷应对及时正确,赈灾的粮食和物质很快运抵灾区,各地并没有因为遭灾而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受灾的百姓都得到了安置,他们有饭吃,有衣穿,依然能很好地过日子,而且灾区没什么大的瘟疫出现,这本就是一个奇迹,这正是说明,陛下所行之策的英明,各级官府应对灾情的及时有力,这只有盛世时候才会出现这般情景,陛下应该感到欣慰才是…”

李世民瞪了王易一眼,似有点不满意王易这拍马屁的话,见状王易马上改口,“陛下不必心焦,臣觉得,只要南方诸州晚稻收成好,晚稻的产量比早稻高,今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依然不会差的,只要粮食产量平均到全国各户口上,能保证每人一年所需,那就完全不必担忧…各地官仓的粮食所存还是很丰富的,陛下也不要担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让没有产出的百姓买不起粮…”

王易这话让李世民有点满意了,点点头道:“唔,朕已经严令各级官府,严密监视各地的粮食价格,一旦有人哄抬粮价,必严惩不怠,朕也让各地官仓中的官粮,在必要时候大量投放到市场中,以平抑粮价,幸好前几天丰产,各地官仓存粮足够丰富…”

“陛下,正是有前几年极大丰产时候下所存的大量物资、粮食,才能让朝廷在大灾之年做出这般有效的应对,官仓里的粮食本就不是堆着显耀的,而是在这种危急时刻派上用场的,陛下令各级官府大力赈救灾民,无偿提供无数的粮食物资,此举是非常得民心之举,一定会让天下人称道的!”王易绞着脑子想了一小下,再带点吞吐地说道:“陛下,大灾时候全民应对,是最能激发一个国家臣民的凝聚力的,若此时应对得当,就如陛下这般,天下间的臣民,一定会更愿意听服于朝廷,听服于陛下的,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件幸事!”

听着王易这般并不是很自信的说法,李世民斜着头看了王易一会,点点头,“你说的有理,朕也这么认为!这种时候,若应对失当,那对于我大唐来说,就是祸『乱』的根源,历史上多少的大『乱』,就是从大灾开始的!”李世民说着,对王易『露』出一个赞赏的笑容,“贤婿,朕还要感谢你,正是因为你之策,让大唐连续几年取得了丰产,甚至这种大灾之年,还是让人看到希望…”

“陛下…”王易想谦辞,却被李世民打断了,“而且,在大灾之时,你所提议的诸多安置灾民的计划,还有应对瘟疫的措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灾之后,没有瘟疫,这是个让朕惊异的奇迹,正是你所提之法,避免了灾区出现让人恐惧的疫情,朕一定给予你重赏!”

听李世民说又要赏他,王易赶紧推辞,“陛下,虽然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只要预防的好,瘟疫也是可以避免的!臣略懂医道,对瘟疫预防也略知,若不把所懂之学献出来,解决天下苍生之灾,那是罪大恶极之举。因此为陛下献计是臣必须要做的,这是对天下百姓必须要尽的义务,臣不敢因此得陛下赏,若陛下想赏赐臣,不若把赏赐之物捐给受灾的百姓,就当臣再为灾民尽一份善举!”

听王易这话,李世民脸上的赞『色』更浓了,“唔,你这般说,朕甚是欣慰,朕会满足你这要求的!”

“多谢陛下信任与体谅!”王易说着与李世民相视一笑。

王易原本请命领个大权在握的抚慰使身份,去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特别是指导预防瘟疫的工作,他知道古代时候,大灾连着瘟疫是经常『性』的事,会导致无数的灾民丧生,而他这个现代医学的高材生,对预防医学方面研究也不少,应对灾后预防瘟疫的手段还是不少的,因此他在得知各地出现灾情后,也第一时间写了一份非常详细的预防灾后疫情的方案呈给李世民,包括饮用水消毒、人和动物尸体的消毒深埋、杀灭蚊蝇等方面的知识要点。

李世民接受了王易所提请的预防瘟疫的方法,并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到各级官府,让各级官员在安置灾民时候严格按王易所提预防瘟疫手段执行,但拒绝了王易想去现场指导的呈请。

王易知道李世民拒绝的理由,在被拒后,也没一再要求。今日再说起这事,王易还是有点自傲。

李世民站起了身,走到殿内大开着的窗子前,示意王易也走过去,在两人一道看着外面的景『色』时候,李世民又问道:“贤婿,今年不只遭灾,连原本臣服于我大唐的四夷也趁机作『乱』啊,你说,朕要如何应对诸夷的作『乱』!”

“陛下,诸夷作『乱』,必当要用铁腕的手段将其平灭,但现在我大唐遭此大灾,并不适合四处用兵,臣觉得,应该杀鸡骇猴,找一个距离最近的胡夷部落开刀,震慑其他夷狄,让他们暂时先老实了,待以后再慢慢收拾那些不老实的部落和小国!”王易说的没有一点含糊。他是个充满血『性』的汉子,极度厌烦如他所处后世时候,遇到与外的纠纷,只会抗议与交涉,数百万的军队养着数十年不打仗。要学就学老美,哪个国家不听话就动手打你,如今的大唐有实力这般做。

夷人确实是比较可恶的,前几年大唐迅速强大,发展速度让任何的人吃惊,诸夷都老老实实,除了一个吐谷浑敢蹦达几下外,大唐其他地方边关都是无战事,但今年大唐遭灾,边关的『乱』事也多了起来,实在有点让人忍无可忍。

年初时候,焉耆王突骑支遣使入贡。起初时候,焉耆入中国由通过大漠行走,但在隋末时候这条朝贡路闭塞,需要经由高昌,但高昌王时常扣留朝贡的焉耆使团。突骑支上表请大唐皇帝复开通过大漠之路,以便往来,李世民许之,但此举引起高昌王怀恨,遣兵袭焉耆,大掠而去。李世民在听知此消息后,曾经大怒,发誓一定要给高昌王麹文泰以颜『色』看看,若不是诸臣劝阻,年初李世民就会发兵讨伐高昌。

还有,西突厥肆叶护可汗不顾大唐皇帝的严责,发兵击请附于大唐的薛延陀,但为薛延陀所败。败后的肆叶护并不收敛,时常派兵侵犯依附大唐的西域各国,这是让李世民非常恼怒的事。

在江南遭灾时候,岭南一带也不平静,雅州的獠人起兵作『乱』,随后剑南一带的嘉、陵等诸州獠人也作『乱』,如今雅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邗江府统军牛进达正率兵在平定獠人叛『乱』。

除这些未伤及大唐根本的叛『乱』之外,最让李世民头疼的是,处于青海的吐谷浑。在这两年,连番进犯我大唐边关,兰、鄯、凉、河、姚等诸州时常被其侵扰,虽然吐谷浑的侵犯都被边军击败,但还是让李世民非常的恼火,但大灾之年,又下不了举大军讨伐这些不听话部落的决心。

听王易这话,李世民眉头跳了一跳,脸上『露』出了笑意,点点头,但没再说什么。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已经到了十一月,王易府中两个小女儿,都已经长的有点大了,两个小东西都会走路,会开口说话了,十八个月左右大的王子『吟』,可以摇摇晃晃地拉着比她小几个月的妹妹,依依呀呀地闹腾了。

秋收已过,各地传来的消息让上半年遭灾而忧心忡忡的李世民和朝中其他大臣稍稍松了口气。江南一带,晚稻还是获得了丰收,若论单季产量,应该比上一年还有所增长的,但因为巨大的灾害,贞观七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赋税总收入,大幅下降已经成定局,所有人都祈望,因为江南晚稻的丰收,让下降的幅度小一些就好了。

就在李世民因各地传来晚稻丰收的消息而稍稍缓了心思的时候,北方传来的消息又让他异常震怒。

十一月中,鄯州、兰州、凉州等地接连发回来急报,说遭到吐谷浑数量众多的军队攻击。

综合鄯州、兰州传回来的军报可知,吐谷浑军队袭击兰州之后,又接着进攻鄯州,大掠而归,而且这次吐谷浑军队的攻击,不再似前段日子那般,只派出数千人马,快速攻击,抢得财物后马上就退走,而是集中数万的人马,集中攻击我大唐边关的几座城池,大有要把这些城池攻占的决心。

他们是在强攻几日无果,又遇到大雪才被迫撤退的。

李世民在接到前方传回来的军报后大怒,马上召集了朝臣商议对策。

正陪着妻儿们在院子里晒太阳逗乐的王易,也被宫内来人传入宫。

王易在抵达两仪殿之后,看到许多朝中重臣已经在那里,就他一个年轻的小子。

李世民铁青着脸,手中拿着一叠军报一样的东西在殿上来回踱步。

看到要召集的大臣都到齐了,李世民停下了脚步,站定后怒目扫过诸臣的脸,在诸臣胆战心惊中,大声地怒吼道:“吐谷浑举近十万大军,连番攻击我大唐兰州、鄯州、凉州,慕容伏允这是趁火打劫,”李世民说着,狠狠地将手中的军报掷到了地上,继续怒吼,“你们与朕说说,对于吐谷浑人这般挑衅,我们要如何应对…”

第三章杀鸡骇猴

刚刚在前几天被李世民授以司空职的长孙无忌上前,从地上捡起了军报,打开来看了起来。

这些都是边关守将以六百里加急送到长安的军报,军报中说,兰州、鄯州、河州、凉州、姚州等与吐谷浑接壤的大部边州县都先后遭到吐谷浑人的攻击。

虽然说我边军依据坚固的城池据守,击退了吐谷浑人的侵袭,但损失也很大,除不少的边军在战斗中阵亡外,还有更多的边民被吐谷浑人虏掠或者杀害,被抢财物无数,不少的民居被吐谷浑人烧毁,边州诸城的官员在严防吐谷浑再侵袭的同时,还要分出人员,安置这些因为吐谷浑人入侵而失去家园,靠自身无法度过已经到来寒冬的这些可怜流民。

长孙无忌看了沉默不语,将军报交给身边的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看了也没说什么,再交给另一侧站在武将班列之首的尚书右仆『射』李靖。

李靖看了却没再往下传递,而是攥紧这叠军报,上前一大步,用他那威严宏亮的声音奏道:“陛下,吐谷浑人四处出击,我大唐多处边关受到侵袭,臣觉得,我大唐必须做出有效的应对…”

李靖的话让李世民大喜过望,忙问道:“李爱卿觉得,我们要做出何种应对?”

“陛下,臣觉得,应该举大军讨伐犯我大唐边关的吐谷浑人,给予其痛击,将其大部军队歼灭,我大唐边关才能得安宁,”李靖说着,作礼将手中的军报呈回到李世民手上,再肃身作礼奏道:“陛下,臣愿领军出征,为陛下扫除西北的边患…”

李靖的话让李世民大大地松了口气,刚才铁青的脸『色』也缓和了下来,还『露』出点残忍的笑意,但在他还未开口之时,刚刚转任为侍中的魏征以很快的速度站了出来,作礼奏道:“陛下,臣以为如今不可轻易言战。将过去的这一年,我大唐四处遭灾,粮食歉收,天下民心浮动,此时朝廷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放在赈灾自救,稳定天下民心上,如何可以妄动兵戈?若是妄动兵戈,必是违天意之举!臣以为吐谷浑人犯我边关,是因为吐谷浑境内同样遭灾之故。臣听闻入冬后,吐谷浑境内连降大雪,人马牛羊冻死无数,他们犯我边关,抢我财物,这是迫不得已,无奈之举。臣以为,朝廷应派使者斥其不义,让其悔悟,并以兵威相陈,同时资以一定物质相助。我方之大义,再加上武事的威吓,吐谷人定会羞愧加恐惧,我使者抵达吐谷浑之时,就是他们退兵之时。待来年天气好转,青草复生之际,吐谷浑人生计得到保证,再不会犯我大唐军关了!”

魏征说的不无道理,贞观七年天气表现的很是异常,大唐境内遭受的灾害可以说是百年不遇,比贞观初年甚好多倍,洪灾、旱灾再加蝗灾连续而来,这些灾情刚刚过去,雪灾又接着来,差不多自十月开始,西北及漠北连降暴雪,牛羊冻死无数,草原上的各部落也是同样遭灾,许多部落生存受到威胁,一些支持不住的部落举部南下内附,或者归降于唐。

九月时节,突厥契苾部落酋长契苾何力和他的母亲、弟弟帅部落六千余户,计三万二千余口,向我大唐请附。李世民接受了契苾部的请求,诏命契苾部安置于甘州与凉州之间,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进京任职,契苾何力的母亲也被授予姑臧夫人,其弟契苾沙门任贺兰州都督。

一些较小的党项、氐等羌族部落,也因气候恶劣,无法在草原上生存,纷纷上表请求归附内迁,以期得到大唐朝廷的资助,到目前为止,前来归附的大小部落计有三十余个,共讲三十万余万口。

这些情况殿内大部朝臣都是知道的,因此魏征此话后,有好些人站出来表示附议,其中有御史大夫温彦博,民部尚书戴胄等重量级大臣。

还未归列的李靖似乎对魏征所说的无动于衷,瞄了一眼站在身边的魏征和温彦博、戴胄等人后,再作礼奏道:“陛下,臣刚刚看了这些各地所报送的军情,从中可以看出来,这段时间吐谷浑人用兵的规模不小,攻城者都有数万,并不是像抢掠一把就走的样子,臣想着接下来吐谷浑人可能会有更大规模的攻击行动,陛下应该急令各地边关守将,严阵以待,防止吐谷浑人可能的攻城行动!以免城池失守,不过这些都是被动之举,再好的防守还是不如主动出击来得好,正所谓,攻击是最好的防守,臣觉得,为了消除我大唐西北一带的边患,巩固对河套之地的统治,避免边州在吐谷浑大军攻击下丢失,应该举大军讨伐吐谷浑人…”

李靖说完,再作一礼,退回了班列中。在上一次朝议是否出兵讨伐突厥人时候,李靖曾经当殿与反对出兵的魏征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殿上的诸臣以为,今日两人间又会起纷争,但没想到,今天的李靖在说完后,马上退回了班列中,表明不想和魏征当殿争执。

原本想与李靖再来一次当殿争论的魏征看到李靖退回去,有点泄气,但依然很强硬地表示反对,“陛下,臣反对李仆『射』之议,上一次朝廷举大军讨伐突厥人的战事过去才几年,民间还未得到足够时间的休养生息,再加上年内遭遇了百年难逢的大灾,臣觉得,此时讨论是否出兵征伐之事,都是不顾及民生之举,必遭天下百姓的反对,臣坚决反对在大灾之年出兵!”

魏征说完,也很快退回班列中,温彦博和戴胄几人再次表明自己的意见后,也退了下去。

刚刚从泸州都督任上期满,改任左领军卫大将军的程知节程咬金在班列中听到有这么多的人反对,忍不住了,骂骂咧咧几步就蹦到殿前来,作礼后大声奏道:“陛下,这还要讨论什么,当然要打,让俺老程率一支大军,把那鸟吐谷浑人狠狠教训一下,不把全都砍成碎片,俺就不姓程,朝中怎么有这么多怕战的大臣,几年过去还是如此,谁要是再敢反对出兵,俺老程跟他没完!”

刚刚他以为,李靖这般表示了,就不会有人出来反战了,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反对出兵,这让程知节暴跳如雷,马上冲出来骂人了。

上一次讨论是否出征突厥时候,程知节也是站出来如刚才这般言语的,他是个极好战分子,说话在所有大臣中最为粗俗,但甚得李世民喜爱,即使当殿辱骂其他朝臣,也没有治他的罪过。

出征突厥的战事,程知节也随李靖出征过,作为恒安道行军副总管,但在那场战事中,这一道人马发挥的作用最小,归朝后并没得什么封赏,这让程知节憋了一肚子气,许多年没捞到大的战打了,让他心痒痒的,刚回京时就和李世民发牢『骚』过,要皇帝在以后在战事时候,让他当一回主帅。今日他没有第一个跳出来请战,已经很让李世民意外了。

“陛下,别理会那些胆小如鼠的人反对,快决定出兵吧,让俺老程领兵,俺老程会领兵去收拾那些吐谷浑人的…”程知节继续在殿前唾沫横飞地大吼。

程知节的痞相让朝中不少的大臣很是恼怒,但所有人都明白这老儿天不怕地不怕,有人跟他对着干就要和你单挑,甚至被他当面折辱,这般瘋话出来,也没有什么人敢站出来反驳他。

朝中大部的人都怕他,怕与他顶牛,甚至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种深得帝宠的人也是如此,只有魏征、萧瑀等少数禀『性』非常耿直的大臣敢与程知节当面辩驳,甚至不惧程知节提出单挑掐架地威吓。

“程爱卿,今日是朝议是否出兵的事,如何能这般说事,退下!”李世民怒喝道。

不过程知节这般说,还是挺让李世民满意的,这样的疯话,正好可以堵住一些反对人的口。

被李世民训斥了,程知节一点都没感觉到难堪,依然骂骂咧咧,“陛下,有人侵犯我大唐边关,如何能不战,若有人敢言不战,俺老程跟他没完…”不过也马上退回了班列中。

程知节退下后,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很快站出列,作礼奏道:“陛下,吐谷浑人狼子野心,自我前隋时候,就连年寇我边境,我大唐立国以来,在我大唐对其示好下,也没有停止过兵事,并且吐谷浑王邈视我大唐皇帝,上一次诸夷尊长皆来长安朝贡之际,独独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未曾来长安,如此狂妄之国,如今又三番五次犯我边境,如何能听之任之,臣觉得,一定要举大军讨伐才是,”李道宗迎着李世民那赞赏的目光,挺直身子,大声请奏道:“臣愿领兵出征,替陛下扫除边患”

李道宗刚说完,兵部尚书侯君集马上紧跟着出列,以更加大声的语调奏道:“陛下,臣觉得早些年就应该举兵教训一下吐谷浑,如此多年,吐谷浑人犯边无数次,我边关兵备不少,与吐谷浑接壤的几州皆重兵布防,防而不攻,徒耗军资。臣以为,不若举重兵,一战平定吐谷浑,永绝后患,如今吐谷浑人连番犯我边境,再加上吐谷浑境内遭灾,实力受损,再加上攻我边半不克,士气受损,正是我大唐对其宣战的最好时机,臣愿领兵出征,扫『荡』青海之地!”

“陛下,臣反对出兵!”新上任的礼部尚书陈淑达出列奏道:“陛下,臣赞同魏侍中所奏,如今我大唐遭大灾,实不宜妄动兵事,不然定会遭天下百姓反对,臣觉得,此段时间应以慰抚百姓,恢复民生为主!再者,吐谷浑如此穷荒之地,占之何用?臣以为,我方在边州防守即可矣,彼若来寇,以兵驱之,及其归去,怀之以德,即足可威服吐谷浑人也!”

紧接在陈淑达之后,长孙无忌也出列奏道:“陛下,臣附议,我大唐境内今年水患严重,加之北方遭受雪灾,牲畜冻死无数,如此大灾之年,妄动兵戈实是有违天意,臣以为,即使要用兵,当待来年,百姓安定之后才可,再者,如今天寒地冻,实在不宜举兵讨伐”

让长孙无忌非常意外的是,他的女婿,这个越来越得他赏识的王易,却在他奏言后,站出来与他唱对台戏了。

王易看到这么多的重臣站出来反对出兵,连长孙无忌都是如此,有些急了,在长孙无忌归列后,马上站了出来,“陛下,臣反对,臣觉得,吐谷浑连番犯我边关,我大唐一定要举兵反击…”

王易瞄了眼脸上气恼之『色』起来的长孙无忌,表示了一个歉意的眼神后,继续说道:“贞观四年,我大唐军队平灭了东突厥汗国,自那以后数年,诸夷都老老实实地听服于我大唐,不敢有异动,但今年我大唐遭遇大灾,不少的夷人部落就蠢蠢欲动,图谋作『乱』,吐谷浑更是如此,若是听之任之,不以雷霆之势对其进行反击,那诸夷必定会以为,我大唐在遭灾后无力举兵事,他们会以吐谷浑人为榜样,群起与我大唐作对,不再听服于我大唐,如今就有这种趋势,『乱』事四起…若诸夷都不再遵我大唐的令,那我大唐边关必定会危机四起,那想必没有人愿意看到的…”

王易吸了口气,提高语调,大声说道:“陛下,因此臣以为,我大唐一定要举大军讨伐吐谷浑人,特别是在大灾之年,更是不能听之任之。若我大唐在大灾之后,还有能力举大军讨伐吐谷浑人,那诸夷必定会认为,我大唐虽然遭遇大灾,但对国力影响不大,必定会心生忌惮,不敢公然反叛,反之,必有更大的『乱』事。我们正是可以拿吐谷浑开刀,杀鸡骇猴,若我大唐迅速出兵,反击吐谷浑人的入侵,那必定会极大地震慑诸夷,让他们不敢叛我大唐!”

“说的在理,朕非常赞同,杀鸡骇猴,朕不能容忍吐谷浑如此狂妄,也不愿看到诸夷跟随吐谷浑叛我大唐,让我大唐边关再起大的『乱』事,”李世民大声称赞了王易此议,再威严地喝令道:“诸卿不必再奏,朕决定,举大军讨伐吐谷浑…”

第四章请命出征

(感谢大柱辉书友再次两张月票的支持,感谢南太平洋书友的月票!)

李世民此言让殿上的诸臣都大吃一惊。皇帝竟然在王易奏言完后,马上表态了,有人在心里嘀咕,不成前面几位重臣的言论,还不如王易这一个少年人所奏的重要?

因此李世民虽然下了定论,并令诸臣不要再议,但还是有人继续站出来,表示不同的意见,魏征也再次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在这种时候出兵。

不过在听了王易所奏及李世民这般威严的喝令后,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的,只有魏征和李世民下断言前不曾出来说话的萧瑀,其他表示不同意见的那些人,表示强烈反对的人没有,他们所说的意思大概就是现在已经快到寒冬时节,北方冰天雪地,不适合在这个时候举兵事,希望皇帝能在来年天气转暖后,再派大军出征。

李世民没有接受魏征等人反对出兵的建议,但接受了一些朝臣们提请的建议,包括李靖等人的奏议,同意在年后派大军出征。

如此迅速就做出了出兵吐谷浑的决定,这在大唐的历史上也是少有。诸臣都清楚地记得,上次决定举兵讨伐突厥时候,可是经过了数次朝议,朝臣们争论了许多场,从开始提议到最终决定出兵,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争论的激烈程度远比今天甚几倍,甚至有人都差点在朝堂上掐架…但此次却完全不同,今日只经过了几场并不算激烈的争论,皇帝就下定决心举兵出征。赞成的差不多还是那些大臣,反对的也是那几个人,为何就会出现这般情况呢?有点不太寻常!

但皇帝既然已经做出了出兵的决定,并不再接受诸臣反对的意见,此议就如此定下来了。

魏征和萧瑀等强烈反对派兵出征吐谷浑的大臣,也只得接受了这个现实,不再站出来抗辩。

李世民挺是满意,在如今诸臣来朝议军情时候那愤怒的神『色』,铁青的表情都不见了,代之的是满脸的兴奋,斗志被激昂起来的李世民并没回到御座上就坐,而是站在殿上前侧,以尽量威严的口气再问诸臣:“诸位爱卿,朕想知道,何人愿意领兵,替朕将吐谷浑收拾服帖?”

这次程知节的动作最快了,依然用他那粗大的嗓门吼道,“陛下,俺老程愿率兵出征。”

李世民未置可否,只看了程知节一眼,眼睛就投向班列中的其他武将。

在程知节后,李道宗和侯君集几乎同步站出来,表示愿意领军出征,替皇帝教训一下吐谷浑这只“鸡”,将吐谷浑教训的很惨,给其他那些“猴子”看看。已经被闲置好些年的赵郡王李孝恭也马上跟着站出来,表示愿意率大军,教训一下不愿听服于我大唐的吐谷浑。

看到几位能征善战的武将站出来请命,李世民很是满意,但他并没表态,探询的眼神依然在朝臣班列中来回睃巡,最后眼光落在了老将李靖身上。

几乎是在李世民将眼光落在他身上的同时,李靖大步站了出来,“陛下,臣在数年前曾领军出征突厥,对北地情况甚是熟悉,此次出征吐谷浑,臣也愿意再次领兵出征,替陛下扫平吐谷浑,将青海之地纳入我大唐的版图…”

李靖站出来请命,不出任何人的意外,但李靖所说的,却是非常出乎一些人的意外。刚刚前面诸将所说,都是要好好教训一下吐谷浑,并没有说要将吐谷浑汗国平灭掉,只有李靖如此说,而且是用平淡的语气说出来的,相比较前面程知节、李道宗、侯君集等那般中气十足的声音,李靖平和的声音更加让人感到惊异,也更让人动容。

许多人也想到上次出征突厥前,李靖请命出征时候,也是用相似的语气在皇帝面前说,会率我大唐将士,为皇帝扫平北方之敌患,还大唐一个安宁的北疆来。后来战事发展的过程及结局正是合乎李靖出征前所说,东突厥汗国被灭,大唐的北疆再没有大的敌患。

今日李靖明确地说了,会率军将吐谷浑汗国平灭,尽占青海之地,没有人会觉得李靖这是夸夸其谈,许多人已经隐隐地为慕容伏允担忧了,想着那位“执『迷』不悟”的吐谷浑王,很可能又要遭遇到与东突厥可汗颉利那般的命运,被李靖带到长安来,“安享”晚年了。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皇帝答应了李靖的请命,那历史将会重演相似的情节。

李靖站出来请命,说的又如此轻描谈写,让李世民越加的满意,当下大喝一声,“好!李老爱卿愿意领军出下,朕自是深感欣慰,有李老爱卿亲自出马,吐谷浑之『乱』何愁不平,哈哈!只是朕担心,李老爱卿年岁大了,这些年身体又有些不便,能否吃得消在青海高寒之地率军作战!”

因为刚刚站出来有三位姓李者,李道宗、李孝恭年纪都比李靖小,为示区分,李世民就称李靖为李老爱卿了,后面的话也是表示了他对李靖的关爱及担忧,但这知让李靖听了不是滋味,马上抗议,“陛下,臣虽然已经近花甲之年,但身子骨依然硬朗,每天照样习武,还可开三石弓,策马连续奔驰数百里不在话下,陛下万不必担心臣的身体,臣吃得消到任何地指挥作战!”

“好!朕同意李爱卿的请求,就委以你为此次出征的统帅,率我汉家儿郎,替朕好好教训一下吐谷浑人,让我大唐的军民,能在青海之地策马放牧,”李世民更是大悦,刚刚这话他虽然主要是表示关心,但也有激将之意,李靖这般不服老,正合他的意,也就立即决定让李靖作为大军的主帅。

让李靖领军出征,这是李世民最放心的事,李靖正是他心目中最满意的主帅人选。

“多谢陛下信任!”李靖长作一礼,退回了班列中,李道宗、李孝恭、侯君集则有点遗憾和无奈,这三人中,唯有李孝恭敢与李靖一争主帅的位,其他两人无论是战功还审资历上,与李靖都相差甚远,但被李世民冷落了几年的李孝恭,在李世民决定后,也不会再出言与李靖争统帅的位。

程知节虽然心有不忿,但出于对李靖的尊敬,也不敢再争,很是不甘地退回了班列中,只是嘴里还在轻声地骂着谁,听到的人都装聋作哑,对这位无赖不作理会。

“好,今日朝议即到此!”大事决定下来,李世民马上宣布散朝,但留下了李靖、李孝恭、李道宗、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武将及长孙无忌、房玄龄、戴胄等重要的文臣,再商议关于出征的事。

没有机会站出来请命的王易很是郁闷,他原本想在李世民宣布李靖为出征大军的主帅后,再问询还有哪些将领愿意领军出征的时候,马上站出来请命,请求随李靖一道出征,顺便去青海湖那个异常美丽的地方去逛『荡』一圈来。

后世时候王易曾经去过青海湖游玩,为那里的美景深深折服,他想着大唐时代的青海湖,一定会比后世时候更美丽,因为现在还是原生态,没有什么污染。

只可惜,李世民在决定让李靖领军出征后,并没宣布其他随征的将领,就宣布散朝了,让王易连当殿请命的机会也没有,没法在众臣面前表『露』一下男儿的傲气,如何不郁闷。

王易和这段时间经常一道喝酒吹牛的马周一起走出了两仪殿,马周在恭喜王易的奏议被皇帝采纳的同时,也提议两人一道去喝酒,顺便讨论一下今日这事,原本想答应的王易,被突然冒出的一个念头搅了心情,马上和马周说声抱歉,在马周惊异的眼神中,王易再复往宫内走去。

因为王易现在是驸马,再加上非常得李世民宠信,也得长孙皇后的喜爱,可以比较自由地出入宫室,基本不会有人来阻拦,今日王易也是很顺畅地进到了宫里。

他重新进宫后,先到立政殿,陪这段时间身体养的不错的长孙皇后聊聊天,又逗那位可以说是他的小姨子,还只有两三岁但已经被封为城阳公主的小萝莉玩了会。

在长孙皇后疑『惑』将起时,王易也起身告辞,但却不是出宫,而是往李世民所呆的武德殿过去。

事也是凑巧,在王易刚刚抵达武德殿之时,被李世民召来议事的李靖等人刚刚议完事离去,王易得以顺利见到李世民民。

李世民似乎明白今日王易单独来求见的意思,但还是明知故问道:“贤婿,你竟还没回府?还有何事要向朕禀奏?”

“陛下,臣想随李相一道出征,特意来向陛下请命!请陛下恩准臣随同臣的恩师,一道出征!”

李世民一点都没意外,笑『吟』『吟』地看着王易,“哦?贤婿,上次朕希望你随李道宗出征,你却找理推,此番为何为请求要出征?就因为领军主帅是你的恩师?”

“陛下,臣一直实领武职,但没有战功立下,不能服众,很想上战场杀敌以立军功。陛下一直委臣以武实职,自然是想臣到战场上杀敌立功,臣如今师从李相几年,习得兵法不少,也想到战场上磨练一番,还请陛下同意让臣随李相一道出征!”

“你不怕上战场有危险吗?”

王易摇摇头,“陛下,臣不怕!臣是武将之后,习武多年,又习兵法多年,如何能怕上战场!”

“朕是希望你上战场,有战功立下,但朕答应,肯定还有不少的人不会答应的,”李世民意味深长地看了王易几眼,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道:“皇后肯定不愿意你出征,长乐更是不愿意你离开长安,率军出征的…”

“只要陛下同意臣出征,臣一定可以说服公主的,公主同意了,那皇后娘娘也一定会同意的!”

“朕现在不能答应你,待没有反对你之时,你再来与朕说,今日先回去吧!”

“是,陛下!”王易大喜……。.。

更多到,地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