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战场上取得了一场大捷,但紧随而来的却是河套上郡胡人的集体叛乱。当地的匈奴部落和鲜卑部落已经被魏军的密使所收买,他们找准时机,发动叛乱。他们占据了黄河西岸由汉军事先造好的烽火台,搭建起了浮桥,将河东臣服于魏军的刘豹和去卑为首的匈奴军和以步度根为首的鲜卑军放了进来。
这些来自魏国的外族部队,又联合了河套内部的叛乱军,总共八万人,从上郡北部渡过黄河后,直接兵发长安。
调走了赵兴,长安守军不过两万人,胡人突然叛乱,长安朝野震恐。丞相长史向朗,长水校尉廖立都上书,谏言让刘禅先去陇西避一避风头,刘禅本人也不会打仗,有些坐不住凳子了。
朝上,刘禅对诸葛亮问道:“相父,如今匈奴鲜卑八万人来攻,朕以为我们是不是该去陇西避避风头?”
而诸葛亮却摇了摇头,说道:“长安是如今前线粮草运转的枢纽,长安若失,大将军就孤立无援,让胡人进来是小,让魏军进来是大,还望陛下识得大体。长安不是一个城的问题,它会牵连整个关中局势,迁都之事,还望陛下就此作罢。”
“可是那八万胡人军队,相父可有办法?”
诸葛亮毫不动容,继续说道:“为了发展朔州,前些日子臣从府库中调拨了一些钱粮,修复了上郡的高奴和定阳两座城池,此二城恰好成掎角之势,如今附近的汉人都被迁入城中,城中不缺粮草辎重。右将军(赵兴)虽然走了,但镇北将军姜维还在。让他和关兴各带六千人,防守这两座城池,应该能守一阵子。在这段时间里,臣会让右将军先放下羌人的叛乱,回来协助防守,一切顺利的话,长安不会有失。就算事情不顺,城池被破,到那时再提迁都之事也不迟。”
见诸葛亮说出这话,廖立顿时严厉斥责道:“丞相,你是早就知道胡人要叛乱所以才修建高奴和定阳两城的吧,你隐瞒军情而不报,以致如今季**雨飘摇,该当何罪?”
廖立一直自恃大才,认为自己才华不低于诸葛亮。然而自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廖立不过是一个长水校尉,他心中愤懑不平已久。如今诸葛亮出的对策,就连刘禅都不敢说诸葛亮会出错,而唯独廖立公开指责诸葛亮的过失。
然而诸葛亮却说道:“即便事先知到胡人会叛乱,羌人叛乱也必须平定,魏军来犯也必须抵挡。况且魏国拉拢胡人叛乱不过是亮个人的猜测,并不是军情,亮已经尽自己所能做了最大的准备,何谈隐瞒军情一说?”
“那是你的准备不妥,既然猜到胡人叛乱,就应该拉拢他们不让他们叛乱,而不是等他们叛乱的时候,你却用这么少的兵力去守。”
廖立说得并非没有道理,若不是那天跟赵兴说了那么多话的话,诸葛亮恐怕也会同意廖立的观点。不过长安如今并不算安稳,由于益州也需要人手,陈到,张翼,张嶷这些将领都在益州驻守,长安的很多低级军官都是魏军投降过来的直接任用的。其中当然有真心跟着季汉干的,但也自然会有魏国的密探混在其中,如果现在说漏了实情,大计功亏一篑。
“或许按照廖校尉说得去做可能会更好,不过正如亮之前说得那样,亮不过是按照个人猜测做出的准备,这不是军情,所以也没有开军事会议,只有亮以自身的权力擅自做出的准备。如果廖校尉也料到胡人必反的话,就应该在胡人尚未反叛的时候同亮据理力争,或上书陛下提出自己的意见,而非在现在才在朝堂上责问亮的过失。“
诸葛亮此话一出,廖立顿时语塞。诸葛亮当然不知道廖立有没有料到胡人叛乱,以廖立的才华,就算料到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廖立为人孤高,主君需要帮忙的时候,你不请他,他基本不会主动帮你。正因为他这种性格,所以他即便知道胡人会反,也会像事不关己一样等着主君去问他。而在季汉性命有关的时刻,廖立的这种行为说好听叫孤高,说不好听就叫不忠。为臣子因为没有受到自己想要的待遇就不对主君进谏,致使国家陷入危机,这不是不忠的行为吗?
诸葛亮隐晦地指出了廖立气量的不足,而唯独在这一点上廖立无法反驳。诸葛亮尽管可能准备失妥,但至少他准备了,作为丞相,刘备指名辅佐刘禅的重臣,他有权决断很多事情,这其中有些事可能办的不妥,但你不能说他失职。而相比之下,廖立则因为自己气量的狭隘而做出了失职的举动,如果他再说下去,恐怕诸葛亮就不会说得这么隐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