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你让大家好等啊!……”,王仁伯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拉着李烨手,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王翁,这是做什么吗?三郎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李烨说完,抬头看看周围的村民,“大家过的还好吗?现在的生活满意吗?”,李烨的眼光从一张张期待的面孔中看出,这半年来村民们的日子过的还不错,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无助与绝望。
“对、对,大家应该高兴才是,你看某这个样子,三郎快到家里坐坐”,李烨在临河村有自己的一块地皮,以前在临河村的时候就住在里面,李烨走后丁强与严力便住在里面,王仁伯拉着李烨手就是往李烨的房子走去。
李烨被人群簇拥着来到一处房子跟前,只见当年的茅草房已经不见了,呈现在李烨面前的是一间三进深的庭院,虽然没有什么雕梁画栋,朴实的外墙,夯实的土墙,结实的黄土地面,让李烨感觉家的温暖和亲切。这才是李烨的家,李烨自己真正的家,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奢侈的摆设,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李烨感觉安心、舒心。
这是临河村的村民自发给李烨建的房子,也是临河村上最好的一间房子,这里面包含着临河村村民对李烨的感激和爱戴,没有李烨,就没有临河村的今天,临河村的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有李烨在,自己的生活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临河村的村民对李烨毫无保留的支持,让李烨激动的说不出话来,这是多么善良的一群人,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望着李烨,李烨还能说什么啊!
随李烨回来的人大多被安置在这间屋子里,随行的工匠也被暂时安置在村中,李烨还没有最后决定他们的去处,李烨准备在临河村住上两天,看看临河村的情况,再前往即墨,到时再决定这些工匠留在那里。
李烨与村民说了一会话,这时王仁伯、谢贵民、沈启朋、张福旭、公孙道长都陆续已经到齐,村民看见村委员都围坐在李烨周围,知道有事情要商量,都悄悄地离开了。王仁伯向李烨汇报了半年临河村发展的情况:李烨离开的时候,留下了大量的发展计划和空间,在王仁伯的带领下各项事情处理的都非常妥当,虽然临河村周围是大面积的盐碱地,不适合种植小麦和水稻,但是适合种植枣树和棉花,所以,土地还是被整理出来,前期已经种植了几百亩的枣树,再拿到李烨送来的棉籽后,这些土地准备在今年的四月中旬开始种植棉花。
现在的临河村养殖场早已经不是李烨走的时候规模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养殖场的规模已经变得极大,除了正常的养鸡、养鸭、养猪、养羊外,养殖场还在进行食料配比和人工孵化鸡苗的研究,这些研究在唐代应该属于高精尖科技了。由于养殖场的出现,村里的家庭都被禁止饲养家禽,开始的时候,村民都不理解,自家从小就一直在庭院中饲养家禽,怎么到了临河村就变了。
王仁伯就向村民解释,这是李烨临走前安排的,等到养殖场可以满足村民的肉类需求的时候,这条命令便开始实行。其实当时李烨给王仁伯解释的时候,王仁伯也不理解,李烨就告诉王仁伯,家庭养殖家禽的危害,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家禽的养殖规模,而且可以改善村里的卫生状况,控制病毒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病毒的事情王仁伯当然无法理解,但是村里的卫生状况改变却是实实在在的,街道上没有了乱跑的家禽,地上的卫生也干净了,空气也变得清新许多,所以这条命令是在半强制的情况下推行的。
海洋捕捞队现在可是临河村的热门职业,也是李烨一直关心的对象,养殖场盈利的一部分资金都被投到购买新渔船的项目里,现在临河村有大小渔船十艘,捕捞队一直以实际需要人手的三倍进行招募,已经有五百多人,从事捕鱼工作。每个月都可以捕捞到几万斤的海产品,临河村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由于没有冷冻设备,只有少量的鲜鱼被卖到周边的县,大量的海产品被加工腌制起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为此,村民们也不理解,既然吃不掉、买不了,干什么还要大量的捕捞,这不是浪费吗?好在临河村现在能生产出大量的盐,将多余的海产品进行腌制加工,储藏起来,不然,村民真得以为李烨疯了。说道盐,村民中大多数人不觉有些纳闷,怎么村中就不缺盐呢?要知道唐代,尤其是晚唐时期,盐可是专卖产品,价格奇高,私下里煮海烧盐,可是要犯法的,村里也没有看见那家在煮海烧盐,难道是从外面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