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网 > 走进唐朝 > 746.第746章 渤海国中秋佳节(五)

746.第746章 渤海国中秋佳节(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今天虽然是乌家请李烨过府饮酒,高鸣好像也做了半个主人,其实高家和乌家的关系一直不错,在皇宫里皇太后跟乌皇后,在宫外高鸣和乌辰,两家人平时虽然来往不多,但是有事情的时候都相互照应,加上高鸣也算是乌辰的长辈,这乌家高鸣还真能做一些主。

虽然渤海国还流行着分餐制,但是一般郊游、野餐等非正式场合,也使用合餐制,今天在湖心亭饮酒赏月自然也是使用合餐制。

合餐制能体现一种亲密的关系,回到餐桌上想一想,合餐恰恰体现了君子的内涵,大家围桌而坐,团团圆圆,同盘而食,互敬互让。而各人吃什么、吃多少,又不必苟同,不必强求。相反,分餐制就实在有点象小人的作风,上倨下恭,道貌岸然,人各一份,断无差别;但是却是在各吃各的,然后各付各的帐,各走各的路,不能和睦相处。所以说,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合餐制也是一种休养的体现,顾全他人的感受,合餐时每个人都整体中的一员,对于饭菜的选择不会单纯依据个人的口味,而是自然而然地兼顾他人。与别人同盘而食,你会不会把好吃的东西让给他人?这便体现着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以及谦让的美德,也使你变得温润如玉,进而增进了互相之间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合餐制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交流,无意中双方的感情可以更进一步,情深意浓间彼此了解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中国的饮食习惯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分餐制历史阶段,合餐方式是晚至宋朝才最终形成的;从分餐转变为合餐,是社会整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合餐制比分餐制具备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它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情和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行为特征和文化特征都可以从合餐制上进行解读。

到底是分餐制好还是合餐制好,这里面各有各的说法,不必去深究,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倒退回去。

酒宴不能算丰盛,但是很精致,各色山珍野味、四季瓜果,酒也是乌家自酿的米酒,喝起来有点甜,极易入口很明显后劲很大。高鸣喝了几杯感觉有些不过瘾,把李烨送给乌辰的崂山陈酿拿出来一坛,自斟自饮起来。

李烨今天可是带着目的来乌家的,几杯酒下肚,话题渐渐的多了起来,聊着聊着李烨便把话题东京龙原府身上引:“听说东京龙原府与倭国隔海相望,两地之间可有什么贸易往来”。

乌辰的话题好像围绕着李烨展开,见李烨把话题岔开,便道:“东京龙原府虽然跟倭国隔海相望,但是双方的交往并不密切,倭国好像更加愿意跟大唐之间来往,不知郡王殿下为何问起此事”。

渤海国和倭国之间的交往李烨专门调查过,现在自己的身份是渤海国的郡王,当然要知道渤海国一些外交史,调查的结果让李烨大吃一惊,双方的民间交往不多,但是官方的交往在渤海国建国初期非常频繁,虽然后来慢慢的淡了下来,但是两国之间的交往并没有中断。

最有意思的一次交往是:八七二年,崔宗佐等六十余人在朝贡途中遭遇风暴而漂荡到倭国,因为“言语难通”而遭到了倭国的扣留。第二年秋,倭国“遣大唐通事张建忠复问事曲,审实情状”,才明确崔宗佐等是渤海入唐使。

这里面有很多的蹊跷之处,无论是渤海国还是倭国,学汉化写汉字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大唐周边的藩属国在高层的交流中不存在语言障碍,就好比今天的英语是世界语言一样,当时的汉语同样也是世界语言,用“言语难通”扣留渤海国的使者显然是外交辞令。

不管结果如何,从渤海国跟周边国家交往上可以看出,如果渤海国是到大唐,一般是从鸭绿江出发跨海到达登州,如果是与倭国出发,多是从东京龙原府出发跨海或者沿海岸线前往倭国。

乌辰口中的交往不密切,也是就是这十几年的事情,双方国家内部都不稳定,哪有时间搞什么外交。李烨只是想挑开一个话题:“乌中丞,你也清楚本王现在跟窦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方,以前辽东半岛与渤海国之间的商贸往来都是通过窦家的势力范围,现在窦家对辽东半岛虎视眈眈卡住了辽东半岛与渤海国贸易的咽喉,这样下去辽东半岛的商品进入不了渤海国,渤海国想跟辽东半岛做生意也很困难,所以本王想跟乌中丞商量一件事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