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从来不认为,他的军事才能有多高,一直是半桶水。作战计划也往往是王彦、王守义、李破军等人制定,然后他充当修改者,决策者。在每次大战时,也往往是他们率领士兵冲杀,冲破敌军大阵,歼灭敌人。而他只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直到战斗结束。
外行指挥内行,是军事上的大忌。
身为统帅,身为最高领导人,赵朴需要的是制定大致的作战方略,制定训练大纲,严肃军纪,鼓舞士气,做好后勤工作等等,至于具体的作战指挥,还是交给专门人吧!
因为是半桶水,赵朴深知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水平。此时,军事水平依旧不行,却远远超过了在场的各个军事文盲。
在赵朴看来,李纲的十议,完全就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白痴,谁用他谁倒霉。
“一议国事,专力自守,在要害之地建立藩镇,在黄河以及长江、淮河之南设置帅府,修固城壁,整治器械,教练水军,练习战车,使敌人进无抄掠的收获,退有被拦截打击的忧患。这样敌人虽然有时出没,但一定不敢因此而深入内地。三数年间,军政更加修明,甲士战车全都具备,然后大举讨伐金国。”
这是文人论军事,白痴无比。从东到西,构建千里防线,损耗费的钱粮有多少,国库能否支撑尚且不说,单单是兵力就不够,从东到西,至少需要三十万精兵,还有数之不尽的乡兵作为辅助才能守住。
可是兵从哪里来?将从哪里来?
都统统没有考虑,在不考虑现实的情况下,提出这个看似宏伟的防御计划。
实际的情况是,两次与金军交战,禁军尽数覆没,留下的只是土鸡瓦狗;西军尽数覆没,只留下残兵败将。此时,宋朝正规军全军覆没,新的军队还未练成。没有兵,没有将,没有财力,如何构建,这个防御体系只能是空想,只能是在脑海里意淫一下,没有一丝实践的可能性。即便是运气爆表,真的组建下这个防御体系,可是能防得住金军吗?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消灭敌人,若是将兵力分散在千里防线上,只会被金军一口一口吃掉。
处处防御,必然是处处失守。
李纲设想的是,三年时间北伐,也太小看金军了。金军不是土鸡瓦狗,金军比契丹,比党项更为凶残,三年时间就北伐,太急躁了,有些空想。
赵朴看来,北伐金国,必然是慎之又慎,盲目北伐往往是“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历史上,蒙古灭西夏十六年时间,灭了金国二十四年时间,灭了南宋四十五年时间。灭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灭半农半牧的政权,更为艰难。赵朴看来,能用二十年时间灭了金国,就是运气爆表了;花上一辈子时间,能灭了金国,就是走大运了。
三年后北伐,赵朴无语了……真是天才的想法。
“二议巡幸,天下的形势,关中为上等,襄阳、邓州次之,建康则又次之。今天应该以长安为西都,以襄阳为南都,以建康为东都,分别任命守臣,修筑城池,整治宫室,积聚干粮,以备皇帝巡幸。三都建成以后,有三项好处:第一项可以借巡幸的名义,督促各方使国势不至于失之太弱;第二项不设置固定的都城,使敌人无所窥伺我虚实;第三项四方希望陛下巡幸,奸雄无所觊觎。至于汴梁是宗庙社稷的所在地,是天下的根本,陛下即位之初,怎么可以不见一下宗庙,以安定都城百姓的心呢!希望先颁降敕文,以修整朝拜陵寝为名,选择日期巡幸汴梁。”
赵朴看来,又是文人梦幻般的想法。
“天下的形势,关中为上等,襄阳、邓州次之,建康则又次之。”这句话再次显示出了李纲军事上的无知。
关中为上等,那是唐朝中期以前;在唐朝以后,则是上等变成了下等。在唐中期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占据着主要的人口,财富;南方只是配角。这时掌控了关中,等于是掌控了天下。
那时,关中的水土流水不太严重,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关中有着险要的地势,人口密集。背靠着陇右,可以从中获取良马;又北边依靠着河东,可以获取北攻草原的主动权;南面的四川,又提供大量粮草,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最佳的定都之地。
可是在唐朝以后,尤其是在北宋末年,关中则是成为一处死地。
因为关中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大减;而北方的陇右一代,又被西夏割据,失去了良马之地,河东之地又被金军占据,此时定都关中,面临着三面受敌,必死无疑。